场景一
使用静态工厂或者构造器都有共同的局限性:它们都不能很好地扩展大量的可选参数。
来看一下GsonBuilder的使用
我们先构造一个新的GsonBuilder,将需要的参数导入后,通过create()方法创建一个Gson对象gson供我们使用。
场景二
现在看一下《Effective Java》书中的Builder的例子,场景如下:用一个类表示包装食品外面显示的营养成分标签。这些标签中有几个域是必需的:每份的含量、每罐的含量以及每份的卡路里,还有超过20个可选域:总脂肪量、饱和脂肪量、转化脂肪、胆固醇、钠等等。大多数产品在某几个可选域中都会有非零的值。
重叠构造器模式
对于这样的一个类,应该用哪种构造器或者静态方法来编写呢?
程序员一向习惯采用重叠构造器(Telescoping constructor)模式,在这种模式下,你提供第一个只有必要参数的构造器,第二个构造器有必要参数和一个可选参数,第三个构造器有必要参数和两个可选参数,依次类推,最后一个构造器包含所有可选参数。下面有个示例为了简单起见,它只显示四个可选域:
|
|
当想要创建实例的时候,只需使用参数列表最短的构造器,但该列表包含了要设置的所有参数:
- 一句话点评:重叠构造器模式可行,但是当有许多参数的时候,客户代码很难编写,并且仍然较难以阅读。读者必须仔细数着参数个数进行确认,并且同时还要关注参数的顺序。
JavaBean模式
在这种模式下,调用一个无参构造器来创建对象,然后调用setter方法来设置必要的参数,以及每个相关的可选参数:
|
|
- 优点:弥补了重叠构造器的不足,创建实例很容易,产生的代码更容易阅读
- 缺点:对象构造过程被分配到几个调用中,在构造过程中JavaBean可能处于不一致的状态,这样在多线程环境下容易产生线程安全问题。与此相关的,JavaBean模式阻止了把类做成不可变类的可能,这需要我们自己付出额外努力来确保对象的线程安全(手工“冻结”)对象。
Builder模式
不直接生成想要的对象,而是让客户端利用所有必要的参数调用构造器或静态工厂,得到一个builder对象,然后客户端在builder对象上调用类似于setter的方法,来设置每个相关的可选参数。最后,客户端调用无参的build方法来生成不可变的对象。通常,这个builder是它构造的类的静态成员类。
|
|
注意NutritionFacts本身是不可变的,所有默认参数都单独放在一个地方。builder的setter方法返回builder本身,以便可以把调用链接起来。下面就是客户端代码:
优点:
- 这样的客户端代码很容易编写,更为重要的是,易于阅读。builder模式模拟了具名的可选参数。
- builder像个构造器一样,可以对其参数强加约束条件。build方法可以检验这些约束条件,将参数从builder拷贝到对象中之后,并在对象域而不是builder域中对它们进行检验,如果违反了任何约束条件,build方法就应该抛出IllegalStateException。异常的详细信息应该显示出了违反了哪个约束条件。除此之外,setter方法也会对参数进行检查,如果约束条件没有满足,setter方法就会抛出IllegalArgumentException。这有个好处,就是一旦传递了无效的参数,立即就会发现约束失败,而不是等着调用build方法。
- 与构造器相比,builder的略微优势在于,builder可以有多个可变参数。构造器就像方法一样,只能有一个可变参数。因为builder利用单独的方法来设置每个参数,你想要有多少个可变参数,它们就可以有多少个,直到每个setter方法都有一个可变参数。
- Builder模式十分灵活,可以利用单个builder构建多个对象。builder的参数可以在创建对象期间进行调整,也可以随着不同的对象而改变。builder可以自动填充某些域,例如每次创建对象时自动增加序列号。
缺点:
- 为了创建对象,必须先创建它的构造器。虽然创建构建器的开销在实践中可能不那么明显,但是在某些十分注重性能的情况下,可能就成问题了。Builder模式还比重叠构造器模式更加冗长,因此它只在有很多参数的时候才使用,比如4个或者更多参数。
但是记住,将来你可能需要添加参数。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构造器或者静态工厂,等到类需要多个参数时才添加builder,就会无法控制,那些过时的构造器或者静态工厂显得十分不协调。因此,通常最好一开始就使用builder。
简而言之,如果类的构造器或者静态工厂中具有多个参数,设计这种类时,Builder模式就是种不错的选择,特别是当大多数参数都是可选的时候。与使用传统的重叠构造器相比,使用Builder模式的客户端代码将易于阅读和编写,构建器也比JavaBeans更加安全。